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
文化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,是此民族區別于彼民族的根本標志。文化淺層的標志包括服飾、語言、節日、飲食方式、居住形態等,深層的標志則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。在民族內部,無論身份高低、財富多寡、是男是女、年齡長幼,都凝聚在一個共同的文化之下。例如,只要是漢族人,大家都過春節、清明節、中秋節,過年都要吃年夜飯、貼春聯、放鞭炮,這些都是漢民族成員彼此認同的基本依據。
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。一個民族即使領土被敵國占領,只要自己的文化還在,就能重新凝聚人心,還有復興的希望;反之,如果文化已經消亡,即使沒有敵軍入侵,民族實際上就已經滅亡。顧炎武把歷史上朝代的更迭歸納為“亡國”與“亡天下”兩種情況,前者是民族內部的政權興替,但文化的性質沒有變化;后者是亡國加上滅種,不僅民族政權覆滅,而且作為文化意義上的一個種已不復存在。
在上古時代,埃及、兩河流域、恒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。大約在公元前后,這些地區的文明被外來文明所置換。今天的埃及、伊拉克、印度文明等,是在外來文明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的;當地的上古文明,人們稱之為“古埃及文明”“古巴比倫文明”“古印度文明”,這些屬于被外來侵略者強制消滅的文明。歷史上還有因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,中國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。唐宋時期,契丹是中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。他們建立的遼國,與宋朝南北對峙,有自己獨特的文化;但在與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,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,喪失了彼此認同的核心,最終走向了消亡。
1 2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